说起沙拉·伊马斯这个人,你得先从她爸说起。
那是1939年,二战刚打响,纳粹在欧洲到处抓犹太人,她爸利维·伊马斯从德国和波兰边境那边跑出来,啥也没带,就一张船票,漂洋过海到了上海。那时候上海是少数不用签证就能进的地方,对犹太难民挺敞亮的。他先在虹口区大名路落脚,开个小面包店卖卖酒啥的,慢慢稳住了脚。
1949年他娶了个江苏农村来的姑娘,1950年沙拉就出生了。她是混血儿,犹太血统加中国户口,在上海户籍里标着犹太民族,那时候挺少见的。
小时候她妈生了她没多久就走了,改嫁别人去了香港那边,从此没联系。沙拉就跟爸相依为命,住复兴中路一栋老石库门房子里,条件差劲,屋子小得转不开身,没水管啥的。
展开剩余85%利维干活养家,沙拉上小学学上海话,混在本地小孩堆里。1962年她爸生病住院,那年她12岁,爸的身体每况愈下,到年底就没了。她一下子成了孤儿,她妈虽然冒出来接她回去,但关系冷冰冰的,没啥感情。沙拉17岁那年,1967年吧,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搬家,从市中心去了郊区,爸留下的东西全没了。她咬牙忍着,早早辍学,1971年进上海铜厂当女工,学电焊铸模打磨啥的,手上老是伤,干得比男工还卖力,厂里给她评先进工作者,还立过三等功。
在厂里她干了十几年,攒点钱过日子。那时候她结了三次婚,都没成。第一段是跟厂里认识的家伙,结了没多久发现他有外遇,离婚了,但她已经怀了大儿子以华。
第二段婚姻对象脾气暴,动不动就动手,她生了二儿子杰瑞后忍不了,带着俩娃走了。第三段找了个看起来老实的,但性格不合,冷战不断,她生了闺女后又离了。一个人拉扯三个娃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她继续在厂里焊东西,晚上回家还得管孩子吃饭上学。
1992年,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了,她42岁,觉得是时候去爸的故土看看,就办手续带着仨孩子去了以色列。先到日本转机,然后落脚在那边。
到了以色列,她们先被安排在阿什杜德一个临时营地,条件简陋,几户人挤一个厕所,语言不通啥的。她白天去市场打零工,晚上自学希伯来语,一天背十个词,错了就提醒自己。她想起小时候在上海学的手艺,就开始做春卷卖,用面粉鸡蛋摊皮,包豆芽萝卜肉末,街头摆摊。
第一周卖了三百个涵星配资,赚了点钱,慢慢在特拉维夫租店面,开个小中餐铺,叫SHARA啥的,卖春卷外卖啥的。生意火了,当地人包括警察都来买。她让孩子们从18岁起帮忙,切菜算账招呼客人,教他们从小懂事挣钱。
大儿子以华先在福利部门实习,三年升中层,后来弃政从商,去了香港一家以色列公司当老总,身家过亿。二儿子杰瑞23岁进钻石加工厂,从学切割宝石开始,28岁自己开公司,32岁就成南部最年轻的亿万富豪,专做钻石生意。
沙拉自己也没闲着,1990年代她当司法部翻译,帮破过跨国案子,得过特别贡献奖。2000年起加入新移民援助协会,给华人提供法律医疗入籍服务。2008年,以色列总理接见了她,夸她是中以交流的桥梁。她没多说,就觉得自己是上海养大的普通人。
她的成功不是天上掉的,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,教孩子也狠心,强调独立,不惯着他们,但又给机会让他们试错。俩儿子能成亿万富豪,跟她这套教育分不开,她出书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,卖了上百万本,讲怎么在逆境里带娃成才,很多家长看完都反思自己的方式。
2002年,她被罗斯蒂克钻石公司聘为中国首席代表,回上海了。她坚持中国国籍,用身份证办事,第一件事去徐汇街道登记义工。住淮海中路一间小公寓,45平方米,阳台堆捐赠的药品口罩啥的。每天6点起床,穿红马甲在社区门口帮忙,贴通知搬快递扶老人。
2015年,她捐了个雕塑《风雨同舟》在复兴公园附近,纪念爸和上海对犹太人的帮助。那年还帮医院解决医患纠纷,找钱给穷人做手术。2020年疫情,她自掏腰包买酒精消毒液送医院,用三语写横幅教洗手,白天当导诊翻译,晚上视频教老外填申报。2021年,她整理爸的故事出回忆录,年底捐建爸的铜像,落成那天她就摸了摸,说回家了。
沙拉这辈子,跨了两个国家,犹太根和中国养育混在一起。她没读多少书,但懂吃苦,从铜厂女工到以色列小老板,再到回国义工,全靠实打实干出来。她的事接地气,就跟街坊邻居聊天似的,没啥高大上理论,就是告诉你,日子再难,也得往前走。
俩儿子亿万富豪不是靠运气,是她逼着他们从小卖春卷学生意,军训啥的磨炼出来。以色列那边战乱,她们刚去就遇爆炸,但她没退缩,带着娃稳住。
回上海后,她不摆谱,继续当义工,回馈社会,这点挺让人佩服的。很多人说她是中以桥梁,其实她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,上海人,对这块地有感情。
想想她经历的那些事,三次离婚,拉扯仨娃,移民异国,从头开始。不是每个人都能扛住,但她做到了,还把孩子教得那么出息。大儿子从官员转商界,驻香港管大公司,二儿子钻石业大佬,女儿也学业有成。她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早独立,不给零花钱,得干活赚,教理财管理生活。
这在以色列和中国都引起讨论,很多家长学她这套,避免惯坏孩子。沙拉晚年没享清福,继续忙公益,帮学生作家出书,翻译犹太文,全国演讲啥的。她的书不光卖得好,还影响教育圈,强调狠心不是虐待,是为孩子长远好。
再深挖,她爸那辈犹太人来上海,是历史大背景。二战时上海收留两万多犹太难民,她爸就是其中一个,开店娶媳妇,生根发芽。沙拉继承这遗产,但她选择中国国籍,没变过。
这点有内涵,身份认同不是血统决定,是成长环境。她在以色列获总理接见,不是因为富豪儿子,而是她代表那段历史,犹太难民和中国人的交融。回国后,她推动文化交流,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请她当研究员,分享经历。2015年那雕塑,就是感恩上海人民当年庇护。
沙拉的故事有现实意义,现在全球化,很多人跨国生活,她就是例子。怎么平衡文化,怎么教育后代,怎么面对失败。
她三次婚姻都没成,第一段背叛,第二段暴力,第三段冷战,但她没怨天尤人,专注带娃。
儿子成功后,她没沾光炫耀,说这是中国教的吃苦,以色列给的机会。疫情时她70多岁,还冲在前线,这劲头不是装的,是骨子里的韧性。
她的生活逻辑简单:遇到难事,就干,帮别人,也帮自己。接地气地说,她像小区里那些大妈,忙前忙后,但背后有大故事。
沙拉·伊马斯不是传奇神话,俩儿子亿万富豪,是她教育的成果,她没美化那些失败婚姻,就实打实过来了。现在她还在上海活跃,义工身份,影响不少人。
她的内涵在于,身份多元没问题,关键是根在哪里,怎么回馈。像她这样,犹太血统,中国心,跨两个世界,却活得自在。这故事告诉大家,日子是自己挣的,不是等来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指数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